美食纪录片属于哪种类型?
是属于美食类的纪录片,主题围绕中国人对美食和生活的美好追求,用具体人物故事串联起讲述了中国各地的美食生态。比如《舌尖上的中国》该片于2012年5月14日在CCTV1《魅力记录》栏目首播。舌尖上的中国这部片子之所以火爆,首先在于其选材具有高度的大众性,不分阶层、不分民族、不分年龄的人们都离不开食物,所以它能获得广泛的认同,也就有了广泛的观众基础。
其次,它贯穿全篇的人文情怀。
中国人对中国美食的理解?
我觉得中国美食在中国人来说应该是独一无二的 ,我们既有八大菜系,还有数不清特色小吃,中国美食最突出的就是复合的味道,不像国外都是单一的味道,复合味道是可以根据个人喜好来调节,简单的食材也能做出独特的口感,中国美食的理解应该是用心去做,精益求精。
cctv4美食中国主持人是谁?
cctv4美食中国是一部纪录片,没有主持人。
《美食中国》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中文国际频道一档栏目,是以打造“以人文视角聚焦中华美食”的纪录片栏目。它传播中华饮食文化,擦亮中国美食名片。《美食中国》节目以主题化方式制作播出。围绕一个地域选取最富地方特色,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美食策划制作节目,每期节目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主题,解读一种美食文化现象,重在体现不同地域饮食文化的独特性、时令性、创造性。
中国美食文化消失了吗?
还没消失,但是正在走向没落。
其一,必然是因为外来文化的冲击。改革开放以来,外来文化如巨浪般涌入,不断冲击着中国的传统文化。而开放性和包容性也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点。佛教从两汉之际开始传入中国,到了唐代已经拥有了重要地位。李白“落花踏尽游何处,笑入胡姬酒肆中”,王翰“葡萄美酒夜光杯,欲饮琵琶马上催”,外来文化自古就不断影响着社会。正是这种开放性,让我们轻易的接纳了来自美国的汉堡,薯片;正是这种包容性,让红酒,可乐成为餐桌上的重要角色。
在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下,西方文化随着经济一起占据了中国的市场,肯德基、麦当劳、星巴克开遍了各个城市的角落。在一个城市繁荣地带,年轻人出去玩耍后选餐并不是不是考虑粤菜、川菜还是湘菜,而是西式、韩式、日式、还是中式。传统饮食已经成为了众多选择之一,而不是唯一。
当然,还有快节奏生活的影响,这是其二。现代生活最明显的特点就是“快”。交通要快,通信要快,节奏要快!省时省力是最优先的考虑。中式烹饪讲究细烹慢炖,城市生活中人们已经逐渐丧失了耐心慢慢等汤从小火炖到大火,吃完这顿午饭,还要赶下午的早班公交去上班,一切越简单越好,越快越好。所以更急切的人甚至连回家做饭的机会都没有,直接选择在外面饭馆,甚至是用一个面包一个汉堡解决。这时的饮食已经回归了原始的目的,仅仅是为了果腹。
其三,饮食安全让我们担忧。那当我们有时间静下心尝尝美食时,“这面做的真好吃呀,有鸡肉味,老板这怎么做的呀?”老板:“这可不能告诉你,你猜呀”猜呀,不会是放了鸡精吧,还是味精,这么多油,不会是地沟油吧,诶,这菜叶这么新鲜,不知道打农药没……
其四,饮食文化不易传承。中国饮食类书籍的知识不成体系,不易***,不易交流学习。大多数中式菜谱的调味用量都是“少许”,就算标上多少克土豆,多少克萝卜,也不会有人专门买个称放在厨房秤食材用量,甚至可能菜谱产生的时候标记的克数都是凭感觉的。从这方面讲做菜也是一门艺术,它看得见却摸不着门道,调料食材用量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味道,加工工序的前后不同也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。它需要你用心去体用,不断尝试。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会感觉菜里有妈妈的味道的原因,里面不仅有妈妈做菜的习惯,更有妈妈对你丰富的感情。
都说中华美食世界第一,为什么在厨王争霸中失败次数较高?
说中国美食世界第一的人,肯定没有在欧美生活过,属于夜郎自大、坐井观天者。
在欧美,中餐就是低档餐:一等餐是法餐和日餐,这是高档餐;二等餐是欧美当地餐,属中档餐;三等餐是中餐和土耳其餐等,已属低档餐,同时也是廉价餐的代名词,当然还有更低档的,如印度餐和非洲餐。欧美人到中餐馆去,也就是图个新鲜或图个价廉,重要的宴请绝不会安排在中餐馆。
中餐形式多样,烹制过程复杂,这在中国被看作是优点,但国外并不买这个账,国外认为的高档餐是食材精、烹制轻,要享用的是食材的原味,中餐的劣势就在这上,食材质量控制得不严或为省成本专门使用廉价的食材,拼命加调料深度烹制,甚至大多数中餐还要用味精鸡精,仅用味精鸡精这一项,就足以让这个类型的餐排进低档餐。